新三板挂牌

当前对新三板乐观的人似乎寥寥无几。新三板做市指数自2015年4月17日创出2673.17的高点后,便开启了漫长的下跌,目前为止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跌破1100点,创出一年半的新低,即使9月以反弹收官,但较年初比,也下跌344.24点,降幅接近25%。当前入市者甚少,成交量低迷,发行人发行艰难,逃离新三板摘牌者有之,准备排队IPO者有之。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处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是投资者重新布局和开始进场的好时期。
首先,国家高层的关注升温。
新三板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对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小额快速融资的需求而诞生。面对过去一年新三板的艰难困境,从8月份开始,国务院5次发文件表达对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以及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支持,一系列的文件和会议透露了对新三板的支持和期待,完善新三板的交易机制、强化新三板的融资功能成为政策的基本主张,间接表达了希望新三板成为政府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抓手的愿望。8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9月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完善新三板交易机制;9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机制,改善市场流动性等多条与新三板相关政策。所有这些说明,新三板的地位和现状已经引起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
第二,证监会具体利好措施不断。
8月以来,监管层有关新三板的具体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有关新三板发展的各种座谈会和调研活动频繁。8月28日,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发表演讲,提出当前新三板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是从以往量的成长变为质的提升的阶段。认为,年内将推出私募基金试点做市商制度,投资者门槛问题可以探讨,QFII和RQFII参与政策或很快推出,并将继续研究分层差异化制度安排、改革现行交易方式等。9月2日,新三板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落地。9月5日,新三板出台六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指引,金融企业或重启参与新三板。9月12日,私募做市试点业务正式启动。证监会和股转公司这些一系列政策表明了新三板发展导向是继续强化监管,为未来创新层更多差异化政策的出台扫清障碍;收紧增量,盘活存量。设立挂牌企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变相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入市资金数量,改善供需结构。完善私募登记备案制,将新三板基金定位为股权基金而不是证券基金,启动私募做市试点,扩大资金供给来源,丰富资金期限以及资金类型的多样性,希望沉淀PE/VC等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完善交易机制,改善新三板的流动性,增强新三板的融资功能。
以上政策的出台说明新三板的政策底开始出现。
第三,市场底已经形成,部分公司价值开始突现。
随着2015年3—5月发行的大量新三板基金到期,6月以来,新三板整体发行平均价格(PE)开始从18倍左右开始反弹,目前已经开始回归到年初水平。基础层协议板块5月也率先完成了估值的向下切换,市盈率大幅调整至15倍左右,完成了对经济下行带来盈利下滑的再次确认,6月以来开始反弹。
新三板价格和价值发现功能开始体现,不少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进入合理价值投资区间。从中报看,PE低于20倍的挂牌公司数量1300家,占比14.4%,净利润增速高于50%的高成长性企业达到37.8%。同时,做市企业中,较股价高点出现腰斩的占比已经接近20%。8月以来,投资者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买入的股票总计662支,机构专用席位号累计买入金额为8815万元,卖出金额为5109万元,买入股票9支,卖出21支。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正在转向集中资源,精选优质个股。
第四,市场指数触底、交易金额地量后,出现温和反弹。
8月底开始,无论新三板综合指数、做市指数、成交量还是成交额均已出现止跌回升迹象。区间日均成交金额较年内平均水平分别提升3.96%和7.12%。9月29日新三板整体成交额已经超过了16亿元。其中,部分协议股成交额均超过2亿元,指数小幅反弹,拒绝四连阴。9月30日,做市指数重新收复1090点。另外,9月新三板做市指数涨14.29点,涨幅涨1.32%,终结月线五连阴,喜迎国庆。
随着新三板负面清单出台,挂牌企业要求开始高。8月开始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申报数量开始减少,新三板股票发行的供需即将发生缓慢变化。
总之,新三板政策底和市场底均已经出现,当前是投资的最佳时点。当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市场发展,体现在有关流动性安排的制度创新可能慢于预期,政策红利落地缓慢,部分新三板基金的到期和挂牌公司限售股的解禁影响着市场的反弹高度,建议投资者在提高市场热情的同时,也需对未来的发展保持一份理性。